当我们开始有勇气承认自己对命运是束手无策的时候,生命反倒会因此变得轻松,而这也反倒离你期待的生活不远了。
当然,我如果可以选择,我想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是一个乐观的人。因为乐观不仅会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,也能让身边的人透过我们看到阳光,于人于己,这似乎都是一件好事情。
但是,我们真的都能成为乐观的人吗?我想答案是否定的。毕竟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、家庭背景、从事的行业都不一样,每个人面临的人生苦难以及我们对这些苦难的承受能力也千差万别。同样是出车祸,有的人感觉到劫后余生,有的人却只能看到被撞了一个大坑的爱车,所以想让所有人都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乐观主义者,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。
既然是这样,那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会比较好呢?我觉得成为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是很佳选择。
我不是不想要100分,只是60分的时候我也能接受
电影《白日焰火》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两句台词,恰巧就反应了做悲观的乐观主义者的精髓。
"你还想赢得人生啊?"
"不,我只想输得慢一点。"
是的,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想过要赢得人生,只要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输掉就好。无疑,这种想法的基调是悲观的,但是却不是糟糕的。相比较于心灵鸡汤里提倡的不励志上进就狗带的人生态度,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想法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容易感受到幸福。
我记得小时候,每次考试,我妈妈都会说,考多少分无所谓,只要你觉得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就好。所以,和那些天天追求的考试100分的孩子相比,我的童年是幸福的。因为我知道我不用把所有的时间都消耗在学习上,而他们这么做的目的,大部分是为了完成某个人的面子工程,也许是父母,也许是自己。
可是,这却并不代表我会成为一个草包。我用了很多时间去观察蚂蚁搬家,我也知道了蜗牛究竟爬行的速度竟然真是慢到了不可思议,这让我在长大了以后成为了别人眼中"博学"的人。
而为了有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,我必须要提高学习效率,让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更加专注,所以我并不是不学习,只不过是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压力,我主动减少了重复劳动的时间。看吧,我在小时候就知道要给自己"减负"了。
所以,我从来没想过要得100分,但是我却没有因此过上零分的生活,反倒是成就了八十分的人生,所以我也并没有输,而这其中的秘诀无非就是60分的生活我也并没有抗拒。
我选择悲观看世界,但是却也不妨碍我乐观去生活
导演张元曾经说过:"在生命的本质上我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,但在生活中,我努力做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"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,叫做成就动机,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,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、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。当我们的成就动机维持在一定水平的时候,它有助于我们实现梦想,但是一旦成就动机的水平过高,它就会出现反作用,不仅不会有助于我们成功,反倒会让我们紧张压抑从而影响原有水平的发挥。
所以,我们可以对世界抱有悲观的想法,并不妨碍我们积极地生活。悲观和乐观是一定是彼此独立的两种选择,而态度和行为其实也未必就要彼此纠缠。而一些悲观的想法不仅不会拖我们后腿,反而可以让我们轻装前进。
刘若英《我敢在你怀里孤独》也提到,她也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。而这种悲观并不是表现在她消极地对待人生,只是在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没有那么高的期待。
她在书中提到,面对很多事情,她会先去想很糟糕的结果,如果真的发生了,那也没关系,因为这本来就在她的预期之内。而如果很糟糕的结果并没有发生,哪怕只比她预想的好一分,那么就是赚了。
很坏的结果都可以接受,还怕努力去让结果变得好一些吗?当你将自己放在人生低谷的时候,走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向上,但是因为没有过高的期待,我们又不必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用力,慢慢地走,只会让我们更从容地对待周遭发生的一切。更何况,也许只需要稍稍努力一分,你就会看到希望。这就好比在越是黑暗的地方,才是我们发现光亮的很佳场地。
人有的时候要学会示弱,不是向别人,而是向自己。放自己一马,这样你就会发现其实也根本没有人可以逼着你去生活,而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,你的结局也未必就那么糟糕。大多数时候,我们逼着自己得*一,不过是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安慰罢了,你只是让自己以为自己一直在努力,然而并没有什么用。
不是每个故事都以喜剧收场,早早设想了不那么完美的结局,但是每往前走一步,就多看了一些风景,多体会了一些人生,很终以你自己的方式走向结局,这样不好吗?